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教学科研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学院新闻>正文
文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主题讲座
2022-05-11 11:07  

202256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张永清应邀为师生带来题为“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腾讯会议召开,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韩伟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永清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确立与巩固(1949—1978年)”“反思与突破(1979—1999年)”“综合与超越(2000—2020年)”。“反思与突破”阶段,又可以分为“恢复与反思(1979-1983年)”“发展与深化(1984-1989年)”“拓展与突破(1990-1999年)”三个小阶段。

 

张永清教授以语境化与知识化这一双重视角为切入点,以时间发生为脉络,以重点人物为对象,以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心,对“发展与深化(1984—1989)”小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展开四个方面的探讨

一、文学“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明确提出、初步阐发

传统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新命题的首个明确提出者、初步的理论阐发者是童庆炳。张教授在经过认真梳理、严格论证后认为童庆炳、“梁仲华们”、钱中文等经过坚持不懈地理论探索,不约而同地于1984年明确提出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这一新理论命题,并分别对其作了初步的理论阐发。而在“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这一新命题的提出上,非钱中文莫属。

二、文学反映论直面“新四论”的挑战

张教授首先对“新四论”作了解释。因为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不得不“直面”新方法、新观念的严峻挑战,所以诸如主体论、生产论、本体论、价值论(“新四论”)等在当时都以“取代”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这一“旧论”作为它们共同的理论诉求。张教授按“新四论”出现的先后顺序,对它们进行了逐一分析。

三、对文学反映论理论基石的新理解

张教授系统介绍了钱中文、王元骧等对“文学审美反映论”的学理论析,以及栾昌大、董学文等学者在如何理解与把握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这一问题上展开的论述。认为 “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理论话语构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对文学反映论新命题的初步“知识化”“系统化”“教科书化”

张教授认为反映论文艺学在教科书建设方面(1989年)有三方面复杂性:第一,这一阶段的部分文学理论新论、新编基本沿用了蔡仪、以群等原有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内容以及理论范畴;第二,部分文学理论著作并未以哲学反映论作为根基,只是把主体、审美,尤其是意识形态因素融入到了新话语、新体例之中;第三,能够在坚持中真正发展反映论文艺学的是童庆炳、钱中文、王元骧等。

讲座最后,张教授谈到了“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并非“无懈可击”,它可能会导致如何有效确定理论的边界等问题的产生。一些学者不仅未能有效区分,反而混淆了“审美意识”“审美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的形态”等关键概念,由此产生在阐释过程中把核心概念予以置换、转换等诸多问题,给之后的相关论争带来了不应有的理论困扰。



在互动环节中,张教授与文学院张奎志教授进行了学术讨论,并对师生的提问做出回应与解答。韩伟教授为本次讲座做了总结,认为张老师的研究具有体系性,一直真问题”为学术方向,能将现象学模式引入到研究实践之中,通过对历史现实的细致剖析,回归问题本质,这种学术视野和学术方法值得所有研究者和同学们学习和思考。(文学院供稿)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版权所有:黑龙江大学文学院